一個學員來找我咨詢,被我狠狠的批了一通。被批了,他心里大概是不舒服的,但我得先講講我為什么如此直言不諱的批評他。
他是孵化營30多期的學員,我的孵化營課程一個月一期,到現(xiàn)在已經開辦到了47期,也就是說,他從開始學習到現(xiàn)在,已經有一年了,但效果怎么樣呢?依然不賺錢。
他有自己不賺錢的邏輯:自己有其他主營的業(yè)務可以穩(wěn)定賺錢,對于亞馬遜這個項目,暫時不賺錢也能撐得住。
但我提醒他,你僅僅是因為有其他業(yè)務而已,客觀上來說,如果在一件事情上長期不賺錢,誰的心態(tài)都會崩潰,動作都會變形,周邊的氛圍也不會那么友好,父母伴侶會阻撓你、勸你放棄,如此等等,這是人性,沒有人能夠逃得過。
也正因為此,在孵化營的課程中,我總是提醒:一定要做離賺錢最近的事,賺錢不分大小,但一定得賺錢,短時間的虧損可以看作是投資,但長時間的虧損那就是虧損。
但所有的虧損都有原因,有些是因為不努力,有些是因為只看大事、談宏觀,卻從不彎腰實操,不舍得把手弄臟。
每天站在孵化營教室的講臺上講課,我能看到60名學員中,有些同學真的是眼里有光、認真做筆記,三個月學習下來,筆記也記錄了厚厚一本,而有一些呢,一個字都沒寫過,我半開玩笑半認真的屌過從來沒記過一個字的同學,他呵呵一笑,“我是在認真聽講”,我看到的數(shù)據是,認真記筆記、認真完成作業(yè)的,多數(shù)快速取得了運營上的進展,而僅僅坐在那里不清楚是認真還是呆滯的聽的,往往啥成績也沒有,或者偶有幸運,取得了那么一丁點成績而已。
我上課時反復提醒,成年人不能被教會,成年人只能靠自己來學會。
而一個“學”字,需要無數(shù)份用心才行。
很多人沒做到。
每個人都想逆襲,但不逼自己一把,不把自己從舒適區(qū)拉出來,憑啥有突破?憑啥逆襲?
我上課還提醒過一句話,如果你對自己不夠狠,社會對你就會足夠狠,如果你對自己足夠狠,社會對你才會夠溫柔。
有些人聽出了道理,有所改變,不少人當作雞湯金句,一笑而過。
再說被我批的這位同學,我給他分析,為什么不賺錢呢?除了運營的心態(tài),還有學習的姿態(tài)不對。
學員過來找我請教的問題是:
1、亞馬遜有什么新政策?
2、給客戶發(fā)郵件邀評是否違規(guī),能否繞過違規(guī)?
3、我打造的產品現(xiàn)在不賺錢,是因為競品的評論比我多,我的Listing現(xiàn)在積累了200多個評論了,但競品的評論是3000多個,我再積累一點評論,應該就可以賺錢了。
4、我的產品質量有點差,好評率只有3.5星,所以我又改款上了一款新的,我想把這兩條Listing合并,怎么做合并?
我提醒他,上課時,我給大家講過一句話,抽象的問題只能得到抽象的答案,具體的問題才能得到具體的答案,而正確的問題自帶答案,至于亞馬遜有什么新政策這樣的事情,作為獨立的賣家,根本不需要擔心,也不要覺得新政策可以讓你改天換日,作為一個成熟的平臺,所有的政策調整都只能是微調,對你的運營全局不會產生什么顛覆性的影響,但老把自己的思路消耗在這上面,豈不有點杞人憂天,又有點投機心太重?
郵件邀評是否違規(guī)?我在課堂中講過多少次,規(guī)則上這番操作不允許,但實際上,少量的、有技巧的聯(lián)系客戶,一般也沒問題,僅僅背課文,你也應該知道了,但你這么提問,很明顯的,學習過程是湊合和應付,是挑肥揀瘦的隨意記住一點是一點,這樣的心態(tài)和姿態(tài),注定學不好。
另外,評論難道不是銷售之后的自然結果嗎?那么多賣家費盡心機通過各種渠道搞評價,但如果你把這份用心花費在產品品質把控上、文案書寫上、售前售中售后客服上,降低被客戶留差評的幾率,然后用心做銷售,三個月或者半年之后,你期望的評價數(shù)量不就自然產生了嗎?新品上架就忙著搞差評,對規(guī)則沒有一點敬畏心,沒有長期運營的理念,難不成“你急你先死”?!
產品評論數(shù)量和賺錢,永遠不是必然的關系。雖然我們會看到Best Seller往往有不少評論,但如果你足夠用心,很少甚至沒有評論也同樣可以成為Best Seller。上周孵化營畢業(yè)的學員阿正從溫州來深圳逛展會做選品時過來拜訪我,因為趕時間,我們簡單的聊了10分鐘,在從下樓梯時,阿正給我講,老師,沒有評論也可以成為Best Seller,我的一個產品,用螺旋打造的方式,7天成為Best Seller,而且還是賺錢的。他為啥賺錢?是他幸運嗎?錯!是他足夠用心和努力。提升自己的專業(yè)度,對競品和市場做全方位細致的分析,想辦法降低成本,從開始打造那一刻,就是“勝兵先勝而后求戰(zhàn)”的勝兵??蓛H僅市場和競品分析這塊,有太多賣家是不及格。
曾有賣家抱怨自己多努力卻打造不起來,我問她,既然你覺得做得如此多的功課,那你告訴我,你這個產品的Best Seller是誰?她答不上來,然后環(huán)顧左右而言它,“我管他們干什么,我要做自己。”一個“做自己”,說得我竟無言以對。
另外,很多賣家在意評論數(shù)量的多少,總覺得自己評論不多所以表現(xiàn)不行是理所當然的,但坦白來說,當你的評論已經有100個以上,和有幾千幾萬個評論的賣家對比,在評論數(shù)量上的影響,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。所以,做不起來時,別總是拿著評論數(shù)量的多少說事。
被我批的學員選了一個產品的三款,三款都沒有盈利,還在煎熬著,當然,他也許不覺得這是煎熬,畢竟,他還有其他的業(yè)務是賺錢的。我提醒他,課程中我講過,前期打造要發(fā)散,要覆蓋不同關鍵詞下的不同產品,有些產品就是硬骨頭,啃不動,可你有沒有思考過,圍繞同一個關鍵詞做了這幾款產品的選品,這本身就不太合適。再進一步的,你現(xiàn)在還打算圍繞這個供應商再做一款略有偏差的產品,你也許覺得和這個供應商的合作還算可靠,但難道全天下其他的供應商都si絕了?
人生的經歷,應該先放,再收。從選品到運營,也是如此。沒見過山河美好,何談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是世間最佳美景?
進入任何一個領域,如果有幸遇到比自己厲害的人,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“簡單、聽話、照著做”,說得容易,真的能這般做的,真不多。